Subscribe Now

接收最新的健康醫療資訊


* You will receive the latest news and updates on your favorite celebrities!

林震醫生 Dr. LAM Chun

林震醫生

Dr. LAM Chun

專科:

精神科專科醫生

資歷︰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MBBS (HKU)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 FHKCPsych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精神科) FHKAM (Psychiatry)

香港中文大學臨牀老人學理學碩士 MSc in Clinical Gerontology (CUHK)

澳洲蒙納殊大學家庭醫學碩士 MFM (Monash)

澳洲蒙納殊大學兒童心理治療學文憑 Grad. Dip. Child P.S. (Monash)

悉尼大學兒科文憑 DCH (Sydney)

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健康深造文憑 PDipCAH (HKU)

香港中文大學婦女健康學士後文憑 PDipWHS (CUHK)

愛爾蘭皇家內外科醫學院臨床精神病學文憑 DCPsych RCP&S (Irel)

相關文章

精神科

【精神科】人格分裂患者危險嗎?了解多重人格障礙症狀與成因 | 林震醫生 

「多重人格障礙」,又名多重人格,是心理病的一種。在八十年代,美國精神醫學會對多重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做出如下規定: 患者體內存在兩個以上的不同人格;至少有兩個人格能夠完全控制患者的行為。患上這種心理病,就如在一個人身體住着好幾個靈魂一樣 。在九十年代,多重人格障礙正式改名為「解離性身份障礙」。

精神科

【精神科】夢遊與夢話是病嗎?有需要接受治療嗎? | 林震醫生 

所謂夢遊 (Sleepwalking),指的是指在睡眠中突然爬起來進行活動,然後又睡下,醒後對睡眠期間的活動一無所知。夢遊不是發生在夢中,而是發生在睡眠的第三至四期深睡階段,此階段集中於前半夜,故夢遊通常發生在入睡後的前兩至三小時。 夢遊者多為兒童,年齡多在四至十二歲,進入青春期後多能自行消失。

精神科

【精神科】褪黑激素能有效改善失眠嗎?了解褪黑激素攻效與副作用 | 林震醫生 

褪黑激素(Melatonin)是腦中松果體分泌的荷爾蒙,調節睡眠。光線會影響褪黑激素釋放,晚間強光延遲釋放,清晨光線抑制分泌。褪黑激素對失眠效果不一,對生理時鐘引起的睡眠問題有幫助,但對因壓力引起的失眠效果不顯著。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或癲癇症的人不適合服用,建議先諮詢醫生。

精神科

【精神科】應該對孩子嚴厲還是慈祥?認識羅森塔爾效應 | 林震醫生 

所謂羅森塔爾效應,是指學生或孩子在被賦予更高期望以後,他們會表現出更好的一種現象。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做了一個實驗,在考查某校時,他隨機從每班抽三名學生共十八人寫在一張表格上,然後認真地向校長說:「這十八名學生經過科學測定智商很高。」事隔半年,羅森塔爾又來到該校,他發現這十八名學生的確表現超常。

精神科

【精神科】表面開心但原來是抑鬱症患者?了解微笑抑鬱症 | 林震醫生 

在會診期間,筆者曾經見過一位社交媒體的KOL,她在社交媒體的 post 都是笑容滿面和散發出正能量,每個post都吸引大量的like和 粉絲支持,可是她發現在一個人獨處的情況,尤其是在夜闌人靜的時候,她就判若兩人會出現抑鬱症狀和自殺念頭,要解釋她的現象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微笑抑鬱症」?

精神科

【認知障礙症】如何面對家人患上老人痴呆/腦退化症?從電影《爸爸可否不要老》了解認知障礙症 | 林震醫生 

筆者最近看了撼動人心的電影《爸爸可否不要老》,故事講述年老的父親患上老人痴呆症(認知障礙症),他的認知世界與現實逐漸形成落差,隨著病情急轉直下,父親開始忘記時間、空間、甚至親人 …… 這部電影能讓觀眾進入認知障礙症患者的困惑世界。

精神科

【抑鬱症】抑鬱症只是「不開心」? 了解抑鬱症4大迷思 | 林震醫生 

每個人都會經歷情緒高低起伏,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清晰分辨自己或身邊人是否出現情緒問題,而醫生會見患者及照顧者時,亦發現不少有關抑鬱症等情緒病的誤解及迷思。其實抑鬱症並不是泥潭深淵,坊間的誤解或因對抑鬱症的認知不足,只要對它有足夠認識,就可以用正確的方式妥善處理,幫助患者逐步走出「情緒困局」,以下將一一拆解常見迷思。

精神科

【精神科】孩子太頑皮應如何管教?認識「正向家長管教」 | 林震醫生 

筆者最近在會診期間,見了一位已經康復的產後抑鬱病人,雖然她情緒已經穩定,可是她現在的問題就是不懂管教成長中的子女, 她透露當子女太過百厭的時候,她會變得「一言堂」,不停的責駡,同時她也會懲罰他們,甚至出現輕微的體罰現象, 她詢問筆者應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筆者的答案是:「正向家長管教!」

精神科

【潛意識】老人家過份寵愛孫子?精神科醫生︰可能是「補償心理」 | 林震醫生 

曾經見過一位博士學歷的家長,他經常埋怨他的父母為何不聽他的勸喻,過分寵愛他們的孫仔,兩位老人家會跟隨孫仔的愛好買他喜歡的食物,讓孫仔又點癡肥,再者在所有節日兩位老人家都會無條件地送很多禮物給孫仔,這位博士家長雖然飽讀詩書,可惜卻不能理解兩位老人家的行為,筆者告訴他這可能是潛意識在作祟,首先他要理解什麼是「補償心理」……

精神科

【精神科】 做事總是拖拖拉拉?了解「五分鐘法則」改善拖延症! | 林震醫生 

拖延症可說是現代人的通病,沒有人是天生的懶者,可是很多人容易找不同的藉口延誤事情,拖拖拉拉的背後隱藏着不同的原因,例如逃避壓力、內心的恐懼、害怕失敗、欠缺注意力、討厭被委派的任務等等。當我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 相反當我們被要求做一些不喜歡的事情時,就會覺得度日如年。

精神科

【精神科】智商(IQ)與情商(EQ)哪一樣較重要? | 林震醫生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簡稱EQ),即情緒商數,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研究顯示,一個人的成功,只有兩成歸諸智商的高低,八成則取決於情商。那些憤世嫉俗、孤芳自賞的人往往都是低情商的人。相反高情商的人,在人生各領域都佔優勢,他們能將個人材華發揮到極限。

精神科

【精神科】平衡時空還是集體記憶修改?從精神科看「曼德拉效應」 | 林震醫生 

曼德拉效應 (Mandela Effect) 指大眾的集體記憶與史實不符。最早聲稱有曼德拉效應現象是2010年美國博客菲安娜 布梅,她記憶中南非總統曼德拉應該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監獄中死亡,但現實曼德拉出獄後還當上南非總統,直至在2013年才逝世。曼德拉效應在全球有無數例子,包括國際品牌Logo、電影對白和名人事例等。

精神科

【精神科】「贏在起跑線」的育兒心態有問題嗎?| 林震醫生 

筆者早前看了一套令人會心微笑和值得反思的印度電影「起跑線」,故事講述印度一對中產夫妻採取了一連串非一般方法,都是為了望女成鳳,認為女兒要贏在起跑線,入讀貴族名校,才能躋身「人生勝利組」。這套電影帶出叫人痛心的社會議題,相信不少香港觀眾也有很大的迴響和共鳴。不少讀者也希望筆者能解釋究竟「贏在起跑線」這概念出了什麼問題?

精神科

【精神科】經常發白日夢正常嗎?認識過度活躍症 | 林震醫生 

研究報告指出,每一百名學齡兒童當中,約有三至七人患有專注力不足/ 過度活躍症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而本港學童的發病率與國際數字相若。男女比例方面男孩多於女孩,症狀在十二歲之前就已出現,由於女孩的病徵普遍比男孩輕微,在診斷時亦較男孩難於察覺。

精神科

【精神科】失眠與職場壓力,了解失眠成因與治療 | 林震醫生 

失眠(Insomnia)是很常見的都市問題,它是指難以入睡或難以維持睡眠狀態,導致睡眠不足。失眠本身可以是一個病徵,也可以是一個精神疾病。失眠的定義是一星期內至少有三天晚上出現失眠的困擾,而失眠問題已經存在至少三個月。失眠的成因有很多種,而職場上的主要成因就是來自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