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防癌 全球視野2 | Cancer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肝癌專家小組成員】
【肺癌專家小組成員】 孔鳳鳴 Feng-Ming (Spring) Kong|美國認證資深腫瘤專科醫生
莫樹錦教授Tony Mok|香港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 系主任
支修益教授|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專委會主任委員
廖仲星教授|Elza A. and Ina Shackelford Freeman讲席教授
白春學教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教授
李瑩|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放射診斷科副主任
周汝明|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介入科主任
陳霜|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病理科醫生
李媛|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榮磊|香港大學深圳醫院
張吉天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
楊利|香港大學深圳醫院
龐大志|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胸外科顧問醫生
唐澤君|香港大學內科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
張吉天|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胸外科顧問醫生
辛光耀|香港瑪麗醫院胸外科副顧問醫生
田耕|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 腫瘤科主任醫師
王樹濱|北京大學深圳醫院腫瘤科主任
楊利|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腫瘤醫學中心副主任醫師
劉雅潔|北京大學深圳醫院放射治療科主任
薑威|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蔡璟|香港理工大學醫學物理項目主任
李子煌|深圳市人民醫院放射腫瘤科副主任
董雷|賓夕法尼亞大學放射物理科主任
許萌 Welliver|俄亥俄州立大學放射腫瘤系
2022年11月26日北京時間晚8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組(GCOG)和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共同承辦的“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第十六期—“肺癌治療新術法,請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麽說!” 專家義務講課在綫答疑科普活動圓滿落幕。
此次綫上講座活動特邀24位醫學領域頂尖的多學科專家,圍繞肺癌診療策略和治療新技術進行了知識分享及爲患者在綫答疑。作爲一場“肺癌治療”的知識科普盛宴,講座分析了肺癌的流行病學現狀、手術治療、放射治療、系統治療等內容,提高了公衆對肺癌的認知。由于疫情原因,部分直播平臺無法參與,本直播活動綫上觀看量共69263人次。
“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的項目領頭人爲中國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終身教授/美國放射學和放射腫瘤學院士/GCOG全球抗癌協作組主席/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腫瘤醫學中心孔鳳鳴教授。本次講座,特別邀請了李樹芳醫學基金會講席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系主任-莫樹錦教授,中國抗癌協會科普部部長、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肺癌中心主任支修益教授,以及講席教授,胸部放射腫瘤科臨時主任,德克薩斯大學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放射腫瘤學系臨床研究主任廖仲星教授擔任嘉賓主持人。
講座伊始,孔鳳鳴教授首先對于“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進行了簡要介紹,她表示,這個活動目前已經舉辦了15期,從一開始每次直播的關注人數是幾千人,到現在每場直播關注人數達到9萬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時根據調研結果,公衆和專家的反饋這個節目不錯,是一個腫瘤多學科治療的學習機會!同時非常感謝各位專家的莅臨分享,歡迎大家繼續關注!
多學科合作, 優化治療方案
李樹芳醫學基金會講席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系主任莫樹錦教授首先進行了開場致辭,他表示:癌症的治療方式有很多,比如: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還有癌症疫苗等等。怎麽樣應用這些治療方法,實現最大的臨床獲益是需要進一步優化的,比如可以采用多學科合作的方式,爲患者制定最優治療方案。莫樹錦教授亦指出香港和大灣區之間携手合作可以對肺癌治療的發展帶來正面的影響。
由于網絡問題,由孔教授代替中國抗癌協會科普部部長、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資深外科醫生支修益教授分享他準備的內容。肺癌的三大污染:1. 室外大氣污染 霧霾;2. 室內空氣污染(PM2.5與烟霾);3. 心理污染(陰霾“癌症性格”愛生“悶氣”)。早診斷早治療是提高肺癌治愈率的唯一突破口。人工智能的應用亦能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講席教授,胸部放射腫瘤科臨時主任,德克薩斯大學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放射腫瘤學系臨床研究主任廖教授表示,美國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將肺癌預防放到很重要位置,她總結了三大類預防癌症教育方法,包括手機軟件,教育活動和臨床。鼓勵公衆戒烟,包括研發一些APP,推廣到社會大衆。此外,在學校內向青少年進行吸烟危害教育也很重要,這樣可以慢慢提高學生對肺癌的認識與預防。社會相關部門也在積極幫助吸烟者戒烟。對于肺癌的早期診斷,廖教授表示,想要降低肺癌的死亡率,主要依靠預防和早診。醫院建立了專門的門診,對高危人群進行篩查。在這個過程中,網絡宣傳顯得尤爲重要。在美國安德森癌症中心,多學科治療非常普遍。每個病人來看病,都屬多學科聯合診斷。如果患者的情况比較複雜,甚至會進行會議討論。
人機MDT智能肺癌診斷新技術
復旦大學中山醫院教授, 中國肺癌防治聯盟主席國際智能健康聯盟主席白春學教授提出元宇宙醫學這個概念。什麽元宇宙醫學?簡單理解,元宇宙醫學是挂AR/VR的互聯網醫學。醫生結合人工智能更好地進行肺癌診療。同時,白教授還指出,中國的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明顯高于美國,可能是中國的肺癌早診斷早治療不够,說明我國需要提高篩查率和早診早治率。如何定位篩查人群:1)吸烟400年支(或20 包年),或曾經吸烟≥400年支(或20 包年),戒烟時間<15年;2)有環境或高危職業暴露史(如石棉、鈹、鈾、氡等接觸史);3)合幷慢阻肺、彌漫性肺纖維化或既往有肺結核病史者;4)既往罹患惡性腫瘤或有肺癌家族史者,尤其是一級親屬家族史。滿足以上任意一條的人群,應該定期篩查。
多學科一站式服務實例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呼吸科顧問醫生榮磊教授表示多學科服務能一次性解决患者問題,高效準確。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放射診斷科副主任李瑩教授表示,肺結節新技術包括人工智能AI輔助診斷,找出最可疑的肺結節,給病人建議:如隨訪或進一步檢查。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介入科主任周汝明教授:影像發現肺結節以後,下一步就是確定良惡性。穿刺活檢是確診的手段之一。醫生根據肺結節的大小,部位以及患者的肺功能,綜合判斷穿刺風險,選擇最合適的穿刺方法。一般情况下,患者的肺結節直徑<5mm時,穿刺活檢成功率較低,且越靠近大血管部位的肺結節,穿刺風險越大。如果患者患有基礎疾病,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差,這種病人容易在穿刺活檢後出現氣胸幷發症,醫生在保證病人安全的前提下,選擇適合的獲取病理標本的方法。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胸外科顧問醫生張吉天教授指出,手術就是從外科醫生的角度,判斷患者能不能獲通過手術獲益。通過多學科之間的合作,結合患者本身的疾病情况,制定最合適病人的方案。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醫學腫瘤中心副顧問醫生楊利教授說,目前在國內已上市新型肺癌靶向藥物:比如勞拉替尼和恩曲替尼,患者可根據需要購買。此外,對于晚期肺癌患者,進行多學科討論也是有必要的,這樣有利于進一步决定患者的診療方案。楊利教授還分享了一例經過多學科合作以後成功控制住病情的病例。這位肺癌患者在服用靶向藥進行抗癌治療以後出現腰椎骨轉移。胸部腫瘤科與骨科醫生進行了合作:骨科醫生將患者腰錐上可見的轉移瘤切除,手術完成以後,在孔教授的帶領下,給該患者進行了放療。現在患者可以自己行走,病情穩定。這個案例說明多學科合作的必要性。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病理科醫生陳霜指出,從經濟、測量廣度考慮,病理做肺癌八個基因,比如EGFR(50%肺腺癌基因突變),ALK,ROS-1等基因狀况。醫生根據患者的基因檢測結果,選擇靶向治療藥物。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病理科,肺癌病理學科帶頭人李媛教授表示,術中的快速病理結果可以給外科醫生提示,以便確定手術的切除範圍。對于初次就診、初次治療的患者,病理科常采用出結果速度快的檢測方式,這樣節省患者的時間,早一點進行治療。但是,對于已經出現靶向藥物耐藥的患者,病理科醫生會進一步選擇覆蓋基因範圍更廣且更複雜的方式來檢測是否有新的突變。
肺癌手術新發展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胸外科顧問醫生,胸外科主任龐大志教授表示,手術是治療肺癌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同時,他解釋了肺癌微創袖式切除術中“微創”的含義:切口微創(切口小)和組織微創(最大限度保留健康的肺葉組織)。他還比較了傳統手術方式和肺癌微創袖式切除術,微創袖式切除術的優勢包括:1. 和傳統的手術方式相比,袖式切除肺葉能更大程度的保留肺功能;2. 相較于傳統手術方式更安全。此外,手術機器人系統的超聲波定位和屏幕技術可以提升手術機器人的精准度。而且,遙距遠程操作功能可讓身處于海外的醫生進行遙距手術,更有利于患者的治療。龐教授還指出,經過多年的努力和改進,已經成功地大幅度降低了手術治療費用,這將惠及更多經濟條件普通甚至困難的患者。
談到機器人手術,香港瑪麗醫院胸外科副顧問醫生辛光耀教授表示,香港的人口少,結合經濟效益原則,所以不適合大力發展機器人手術。這與大陸有差別。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胸外科顧問醫生張吉天教授指出,達芬奇機器人適合做重建手術,比如在空間狹小的身體部位或者毗鄰重要血管的部位,有其特定的操作優勢。在經濟方面,國內醫院對于選擇使用達芬奇機器人進行手術的患者有補貼,同時部分耗材可以報銷。手術機器人在中國的使用有待進一步發展。
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臨床榮譽副教授唐澤君醫生說,對于ICU的醫生,面對癌症患者,需要明確知道患者以前接受過哪些藥物治療,才會明白幷發症是由什麽方面引起的,然後再對症治療。
肺癌的系統治療
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嶺南名醫、中山大學博士後合作導師田耕教授解釋了化療、靶向治療以及免疫治療。他說,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的基本原理不同,所針對的人群也不同,無論哪種治療方式,都可能出現副反應,比如皮疹、血常規异常、腹瀉等。他强調,患者在就診期間,出現不舒服應及時跟醫生交流溝通,以便早發現,早治療,這對患者的預後具有重要意義。患者出現治療相關的副反應時,應多注意休息,乾淨衛生飲食,以及通過塗抹保濕霜等力所能及的方法來緩解副反應帶來的不適。此外,田教授還指出,治療期間,患者應該每2-3個療程複查一次,複查內容包括:胸部CT,腫瘤標志物,血常規,血生化等。患者治療完成後,應每1-2個月複查一次。當患者出現復發以後,還有不少治療辦法可選擇,具體方案因人而异。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腫瘤科主任王樹濱教授說,免疫治療不良反應目前沒有可靠的預測指標,所以定期監測,及時發現,對于改善患者的預後非常重要。同時,醫生和患者聯繫互動也同樣重要。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醫學腫瘤中心副顧問醫生楊利教授建議可以出版小手册,或者在網上發布電子版手册,讓患者獲得肺癌科普信息更簡易。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教授胸部腫瘤中心主任,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瑪麗醫院顧問醫師, GCOG全球抗癌協作組主席孔鳳鳴教授放療做出了解釋,她說,放療是利用專業設備來治療癌症和其他非惡性疾病。
肺癌的放療
在肺癌中,放療適用于無法忍受手術的患者的根治性治療、患者手術後的鞏固治療、沒有手術機會的患者的局部治療以及晚期患者的挽救治療,减輕症狀,改善生活質量。目前,中國國內有很多家醫院都有放療儀器,可以爲病人服務。對于患者來說,只需要花上等同于午休一會的時間,放療就完成了,而腫瘤細胞會被放療逐漸殺死。
中美專家對話,放療技術發展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放射治療科主任、創始人、學科帶頭人劉雅潔教授說,關于肺癌放療,目前國內大部分的單位,放療基于光子治療。近幾年,少部分單位陸續開展了質子治療。未來,放療需要改變射綫種類,比如中子治療,重離子治療來進一步優化治療。她認爲,采用分段大分割的放射治療,可以降低放療副作用,提高治療療效。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副主任醫師姜威教授表示,國內的醫療水平正處于快速上升階段,與國際接軌。隨著新興技術的發展,現在可供患者選擇治療方式的範圍和空間更大。國內醫生目前需要進一步學習提高,運用好手裏的武器,更好地爲病人服務。
香港理工大學醫學物理項目主任蔡璟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可以對肺癌治療可以起到輔助性作用,例如人工智能在放療和手術微創中能發揮重要作用。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能最大程度上保留患者的肺功能,提高肺癌患者術後的生活質量。
美國專家教授: 放療新技術
賓夕法尼亞大學(放射腫瘤學系), 放射物理科主任董雷教授表示,放療的發展趨勢是高,精,准的立體放療,保證治療療效的同時,應盡可能减少幷發症的發生,比如已有的圖像引導,呼吸控制等放療技術都能很好地减少放療的副作用。所謂的質子治療,外號“3D打印機”模式,照射腫瘤病灶,在治療大體積腫瘤方面有優勢。用PET-CT來輔助放療更適用于有多個復發腫瘤的癌症患者。他還表示,Flash是一種劑量率非常高的放療新方法,比起常規的放療,Flash可以縮短患者每次接受放療的時間。此外,Flash還可以减少伴隨呼吸出現的器官位置移動的問題,從而减少放療對周圍正常組織器官的損傷,减少幷發症的發生。
俄亥俄州立大學放射腫瘤系許萌副教授說,中子治療,還有很多發展空間,比如研發出更好的機器,可以進一步改進放療技術。
講座尾聲,孔鳳鳴教授對于各位專家的精彩分享進行了總結。她表示,通過今天各位專家的分享讓我們清楚地知道,現在肺癌治療新技術層出不窮,包括化療,靶向治療以及免疫治療等等,讓肺癌變成慢性疾病變得可能。孔鳳鳴教授指出,這麽多好的治療方法和治療新技術,該如何選擇和聯合,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方向和課題。孔鳳鳴教授期望,今後將科普內容出版成書,向大衆推廣,需要各位多學科專家一起團結協作,爲癌症科普貢獻力量。
最後,孔鳳鳴教授總結表示,GCOG“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第十六期—“肺癌治療的新術法,聽多學科專家怎麽說!” 講座在專家教授對問題的講解以及公衆答疑的回顧和重溫中圓滿結束!肺癌的預防、診斷及治療需要全社會携手同行!期待12月31號乳腺癌科普講座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