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震醫生 | 精神科專科

(2023 年12月 29日)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簡稱 CBT),是由貝克 (Aaron T. Beck) 在六十年代所創立。在八十年代初期,歐美掀起了對認知行為治療的研究及應用熱潮。認知行為治療常應用於治療抑鬱症、焦慮症、創傷後遺症和強迫症等。

甚麼是認知行為治療?有甚麼作用?

研究指出,思想、情緒、行為及身體感覺之間都是息息相關的,相信有很多讀者都聽過「半杯水」的實驗,對於悲觀的人來說, 他們容易感到虛無,因此認為「只剩下半杯水」;對於樂觀的人,相反他們比較容易感到真實存在感,所以認為「還有半杯水」。 這指出不同人面對同一事件可以有不同的反應,所以影響人的並非客觀事實本身,而是我們對事物的主觀「想法」。

所謂認知行為治療,是一種針對改變思想與行為的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是較為短期及有時限性的心理治療,著重處理「現在」的問題。治療師會與患者一起訂立目標及治療計劃去處理當前的問題。實驗証明,認知行為治療可以有效治療多種心理問題,對於治療抑鬱症、焦慮症、創傷後遺症和強迫症等成效尤其顯著。

延伸閱讀  【精神科】如何教導自閉症的天才?了解亞氏保加症 | 林震醫生

認知行為治療的理論

認知行為治療的理論乃是建立於一種假設:個人的想法,即所謂「認知」,決定一個人的情緒以及行為。由此可見,要打斷負面認知的惡性反應循環,首先應該從改變其想法與信念開始。

貝克認為,認知行為治療的改變是從檢驗患者的信念上達成,認知行為治療強調的是由患者自己對事件得到新的意義, 而不是由治療師給予代替性的信念。在治療中,患者需要學習認知行為治療的技術並加以應用,然後尋求不同的解釋或行動方向,最後患者會學識如何成為自己的治療師!

延伸閱讀  【精神科】人格分裂患者危險嗎?了解多重人格障礙症狀與成因 | 林震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