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震醫生 | 精神科專科

(2023 年7月 7日)

最近城中熱話都離不開暴力與精神疾患,很可惜在討論的過程中,發現部份市民對精神病有一些誤解,不少讀者也希望筆者能糾正這些謬誤、澄清當中的迷思、去除社會的偏見和歧視。

有甚麼常見的精神疾病?

首先我們先談一談精神疾患,現今社會很多市民都明白精神健康 (Mental Health) 的重要性,假如沒有精神健康,就很容易衍生不同的精神疾患 (Mental Illness)。

青少年常見的精神疾

  •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 (ADHD)
  • 自閉症譜系障礙
  • 焦慮症
  • 青少年抑鬱症

成人常見的精神疾患

  • 失眠症
  • 焦慮症
  • 抑鬱症
  • 思覺失調
  • 成人ADHD

老人常見的精神疾患

至於暴力方面,其定義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就是對自己的暴力,即是自殘或自殺現象,第二個層次是對他人的暴力。

延伸閱讀  【抑鬱症】抑鬱症只是「不開心」? 了解抑鬱症4大迷思 | 林震醫生

精神病患者一定會產生暴力傾向嗎?

當仔細分析以上常見的精神疾患,我們就會發現其實大部份的精神病都不會出現暴力情況,不同的精神病雖然展現出不同的病徵,只要對症下藥,就能藥到病除。至於暴力方面,對自己的暴力(即是自殺現象) 遠遠高於對他人的暴力。自殺現象在抑鬱症較為普遍,因為抑鬱症的病發率甚高,同時它也影響着老中青不同的年齡層,所以抑鬱症真的不容忽視。另一方面,其他的精神疾患,例如思覺失調 (包括躁鬱症)、酗酒、濫用藥物、認知障礙症等,也同樣可以引發自殺的暴力現象,因此大眾市民應該給予多一些關注,因為自殺悲劇是有機會阻止的。

至於對他人的暴力情況,其中的一個誤解就是將暴力和精神疾患緊緊連繫一起。首先第一個正面訊息就是大部份的暴力事件可能和精神病是無關的,另外大部份的精神病患者是沒有暴力傾向,換言之,他們並不是加害者,相反他們更容易成為暴力中的受害者。

第二個訊息就是精神病患者亦比較大機會遇上或面對「暴力風險因素 (risk factors for violent behaviour)」,例如失業、經濟困難、家庭問題、心靈創傷、憤怒情緒或藥物濫用等等,這些「暴力風險因素」才是導致對他人暴力的真凶,而這些因素同時也可以出現在沒有精神病的人身上。

延伸閱讀  【精神科】甚麼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與家暴﹑校園欺凌有關嗎? | 林震醫生

思覺失調患者容易有暴力傾向嗎?

另一個謬誤就是思覺失調的患者是比較容易有暴力傾向,這一個錯誤觀念可能是來自過去一些渲染暴力的電影或劇集橋段,讓大眾市民對精神病有先入為主的感覺,導致嚴重精神病患者在社會中被標籤化 (labelling) ,帶來歧視、污名 (stigma) 、社會孤立和負面影響。只要思覺失調的康復患者能夠每天服用處方藥物,他們只要沒有病徵,其暴力傾向不會異於常人。但假如他們病識感低,沒有依時食藥,出現思覺失調症狀,例如命令式幻聽或有幻聽建議他們去傷害別人,在這些情況下暴力傾向就會提升。

當社會出現暴力事件,我們需要客觀地分析,因為暴力事件本身可以與精神病完全沒有關係。大眾市民亦應該更加關心身邊的精神病患者或康復者,給予適當的支持,協助他們處理或舒緩壓力,從而建立一個更和諧的社會。假如患者出現初期復發跡象,應立即提前複診作出評估。傳媒方面,除了不要渲染暴力,同時也應協助提升市民的精神健康。以上這些預防措施都能減少患者出現暴力傾向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