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康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2021-04-19

ALK肺癌標靶治療每年有逾五千多宗新症的肺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更一直為頭號癌症殺手。隨著醫學界對肺癌的認識增加,分類愈為仔細,相關肺癌治療亦愈見進步,例如對於有ALK等基因突變的肺癌,若能利用標靶藥物應對,不但能帶來更理想的療效,並且能讓患者享有更佳的生活質素。

基因突變肺癌分類 成選擇治療關鍵

臨床腫瘤科專科李兆康醫生指出,肺癌大致分為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前者約佔15%,後者則佔餘下的85%。非小細胞肺癌亦可按細胞類型再分為腺癌、鱗狀癌及大細胞癌,當中以腺癌較為普遍,約佔非小細胞肺癌的六成 。到近年更會以基因突變再為肺腺癌作分類,其中ALK突變約佔肺腺癌的5%。

他稱,ALK肺癌有兩組基因調換了位置,導致細胞不斷接收生長的訊號,於是不受控地增生而演變成腫瘤。這類肺癌多發生在五十歲以下及女性身上,而且容易轉移到腦部,故處理也比較棘手。

ALK基因突變肺癌治療 首選標靶藥 減腦轉移機會

幸而ALK基因突變肺癌可以利用標靶藥物作針對性治療。李醫生表示,臨床研究已證明標靶藥物比化療的療效更為理想,無惡化存活期及整體存活期也較佳,因此若驗出屬於ALK肺癌,便首選使用標靶治療。

延伸閱讀  【肺癌治療】免疫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標準治療方案 | 李宇聰醫生

事實上,第一代ALK抑制劑已面世逾十年,而較新一代的ALK抑制劑的療效則更進一步。

李醫生解釋,ALK肺癌容易出現腦轉移,但第一代ALK抑制劑難進入腦部,而第二代藥物則進入大腦的能力較強,可以通過血腦屏障,減低及控制腦轉移情況。臨床數據顯示,停用第一代ALK標靶藥後,再使用第二代ALK標靶藥作第二線治療可帶來長達18個月的顱內無惡化存活期,並有六至七成機會可以縮小腦內的腫瘤。

他稱,不少病人接受治療後肺部腫瘤縮細,令咳嗽及氣喘等症狀大為改善,而腦轉移受到控制後,活動及思考能力也會好轉。由於較新一代的標靶治療入腦性較
強,對於腦轉移的療效顯著,病人可以待出現抗藥性後才使用放射治療,有助保持較佳的生活質素。

ALK肺癌治療案例鼓舞

有一名四十多歲的女病人,約兩年前發現患有ALK基因突變肺癌,並已有骨轉移的情況,幸好接受標靶治療後症狀舒緩,期後轉用第二代ALK抑制劑,毋須額外的治療病情也繼續得到理想控制,病人可以如常上班和生活。

李醫生補充,相比第一代藥物,第二代ALK肺癌標靶藥的副作用不多亦不明顯,即使年紀較大也能承受,較多見的副作用是腹瀉,可用藥物幫助緩解。
ALK肺癌的例子,可見肺癌的分類對選擇治療十分關鍵,故此病人都需要抽取腫瘤樣本進行基因分析,以了解是否有ALK等基因突變,從而決定能否使用相應的標靶治療。

基因突變肺癌治療 首選標靶藥

最後李醫生提醒市民,縱然患上肺癌是一件不幸的事情,但隨著醫學發展及藥物進步,現時可以更有效控制病情,故癌症已不是以往所想像的「絕症」,並期望在不久的將來可以把癌症變成一種慢性病,使病人與癌同存。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取代臨床醫學意見,請向你的醫生查詢。 以上健康資訊由醫生提供 武田藥品全力支持。
C-APROM/HK/BRI/0022 (04/2021)

 

相關文章︰

肺癌入腦令人如中風 第二代ALK肺癌標靶藥助更好控制病情】| 陳方婷醫生

 

延伸閱讀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與免疫治療結合應用 (Combined SBRT and Immunotherapy):癌症研究新方向

李兆康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