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聰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2019-12-09

腫瘤治療過程中,往往需要作出重要的醫學決定。然而,有些決定好像人生交叉點,足以改變命運。

60歲的黄女士,發現兩邊肺部各有一粒2cm大小的腫瘤,其中一邊經過組織抽針檢查後確認為惡性肺線癌,更有常見的EGFR基因突變。她亦接受了正電子掃描檢測及腦部磁力共振,證實腫瘤沒有擴散到縱隔淋巴或胸口以外的位置。

黄女士的情況在應該被界定為擴散性的第四期肺癌,還是兩個第一期的肺癌呢?如果是第四期肺癌,那麼她便應接受標靶藥治療,每當有抗藥性情況出現時便要不斷換藥,其存活期中位數最終仍然可達4年以上。如果是兩個第一期肺癌,那便應該分階段接受手術或同時間作高劑量立體放射治療,相信治癒率可達七成以上。即使最終腫瘤不受控制或復發,仍可接受標靶藥治療。反之,如果一開始選擇只接受標靶藥,腫瘤惡化時便有機會發展到不能單以放射治療處理的地步。

其實吸煙或環境污染等致癌風險因素都會同時影響兩邊肺部,各自增加患癌風險,故此臨床上同時有兩個原發性腫瘤並不稀奇。基於Benefit of Doubt(合理懷疑的益處)的原則,醫生會假設病人有一個更低腫瘤期數的情況,好讓治療方向更加積極。況且,醫學上有一個叫(寡轉移)的情況:如果擴散的位置不多,針對一個或數個的擴散位置作切除或放射治療,部分人仍可獲根治。

如果一念之差,一開始把黄女士當作是擴散性的肺癌,起初治療或許會比較簡單,輕鬆地服用口服標靶藥便可,但這並不能夠治癒癌病,最終仍會出現抗藥性、惡化、擴散及器官衰竭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  癌症風險系列(5)--感染與癌症風險 | 林泰忠醫生 Infection and cancer risk

每逢選擇治療時感到徬徨,醫生永遠和你站在同一陣線,爭取最大的治癒效果。

李宇聰醫生 Dr Jacky Li
李宇聰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香港聯合腫瘤中心顧問醫生
香港腫瘤學研究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