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雲英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2021-06-17
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是近代治療的一個重要概念,旨在透過基因檢測為病人找出適合的藥物,以提高治療效果而又能減少不必要的癌症治療副作用。
臨床腫瘤科醫生吳雲英醫生指出,這種度身訂造的個人化治療,能令治療事半功倍,例如帶有 ALK 癌症驅動基因的肺癌,使用針對性的標靶藥物可使病人的存活率及無惡化存活期顯著延長,又能維持生活質素。
癌症基因檢測 達「精準」腫瘤治療目的 提升治療效果
過去若肺癌已屆第四期,所有病人也只有化療一種抗癌治療可用,若不能使用就只有利用其他藥物控制症狀。今時今日,在精準醫療的實踐下,治療則大為不同。
吳醫生表示,現在醫生會透過基因檢測了解是否存在癌症相關基因,例如肺癌便通常會檢測 EGFR、ALK、ROS1、BRAF 和 MET 等癌症基因及 PD-L1 水平,若有任何一種也可使用相應的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以達到「精準」的目的。
她稱,這些針對癌症基因的治療,已獲證實療效比化療為佳,有效提升病人的存活率,因為針對癌細胞產生作用,故副作用比化療明顯較少,讓病人保有更好的生活質素,即使身體狀況較差或無法承受化療的病人亦適合使用。
ALK 基因突變肺癌 標靶治療療效顯著
ALK 是肺癌其中一個驅動基因,大約佔非小細胞肺癌的 5%。吳醫生表示,ALK肺癌看似不多,但在不吸煙或少吸煙、年輕及沒有 EGFR 的特定群組病人,所佔的比例則達三成。幸而現在針對性的標靶藥 ALK 抑制劑十分有效,除了第一代藥物外,亦有較新一代的藥物選擇。
她說,肺癌病人對一線 ALK 抑制劑失效後,可因應情況甚至利用次世代基因檢測,幫助選擇下一線的治療。而臨床研究數據顯示,停用第一代 ALK 標靶藥後,再使用第二代 ALK 標靶藥作第二線治療令腫瘤縮小的機會達五成,穩定病情的比率更達八成,整體無惡化期中位數更超過一年,並且對腦轉移控制非常有效。
新一代 ALK 抑制劑 控腦轉移 副作用亦少
控制腦轉移對 ALK 肺癌病人十分重要,原因是多達三成晚期病人在確診時已擴散至腦部,因此需要選擇一些能通過血腦屏障的藥物。吳醫生指出,相比第一代標靶藥,第二代 ALK 抑制劑的入腦性強,如病人在第一綫治療停用第一代 ALK 標靶藥後,再使用第二代 ALK 標靶藥作第二線治療顱內腫瘤的反應率達六成,令病人可以推遲接受腦部電療的時間,避免神經功能等受到影響,讓病人可以保持生活質素。
她續稱,除了療效較高,第二代 ALK 抑制劑的副作用也較少,常見有腸胃、肝功能或血壓等影響,但很少病人因此而停藥。至於嚴重副作用如肺炎、心律異常及肌肉痛等不常見,醫生亦會密切監察病人情況,有需要時可以暫時停藥。另外,第二代標靶藥亦有多種選擇,有些需要與食物同服,有些則不受時間限制,有些每日只需服用一粒,醫生可因應病人需要而選擇。
吳醫生直言,ALK 肺癌是一種特別的肺癌,自從針對性的標靶藥物推出後,晚期患者的存活率顯著提升,例如傳統化療只有約一年多的壽命,使用 ALK 抑制劑後病人的存活期中位數大幅延長至四年。標靶治療以至免疫治療仍不斷發展,處理副作用的方法亦有進步,因此病人應積極接受治療,切勿輕言放棄。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取代臨床醫學意見,請向你的醫生查詢。
以上健康資訊由醫生提供 武田藥品全力支持。
A-PROM/HK/BRI/0021 (04/2021)
吳雲英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