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康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2019-11-11
本港的腸癌個案,大部分在確診時已屬於第二、三期,原因並不難理解:因為過往未有大腸癌篩查時,病人大多是因為出現大便有血,甚至腸塞等症狀才去求醫,但當這些症狀出現時往往已是第二、三期了。
腸癌確診時若在直腸部位,醫生大多會建議病人先接受放療、化療, 然後才進行手術。但若是在直腸以外的結腸範圍,一般需要先進行手術,再接受術後的化療作為輔助治療。
腸癌治療後的康復期護理也很重要,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要點:
- 飲食:由於腸癌手術後的排便情況人人不同,有些病人說排便比手術前困難,有些則投訴有持續的肚瀉,所以需要視乎個別情況才決定應該多吃幫助排便的食物,還是要避免這類飲食。整體而言,均衡飲食最重要,手術前的日常飲食大部分在腸癌康復後都可照常食用,。而康復期間肚瀉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大腸被切除了一截,大腸變短了導致糞便內的水分積聚在大腸內,因而引起腹瀉。但根據經驗,大腸會逐漸適應新的長度,調節蠕動的速度,肚瀉情況可逐步改善。
- 運動:由於腸癌手術後需要在肚皮上開一個「造口」,並外掛「造口袋」接收排出的大便,因而不少病人從此怕上街,也不敢做運動。其實,現時的「造口袋」已很先進,病人佩戴在身上十分緊密穩固,並附有吸味的碳粉,絕少有氣味滲漏的情況。病人的日常生活不會受影響,做運動也沒有問題。當然,腸癌康復病人不宜做運動劇烈,散步或耍太極之類的運動會較適合。
- 中藥:常有病人查詢可否服食中藥,很多醫生並不反對腸癌康復病人服食中藥作為調理,但在化療期間就不宜同時服食中藥了。
- 覆診:一般來說,腸癌病人完成治療後,宜每3個月覆診一次。覆診時醫生會替病人檢查癌胚抗原指數(CEA),這是一個廣泛應用於多種癌症的指數,若覆診時發現指數上升,便可能需要進一步檢查。若經過一兩年後CEA都沒有上升迹象,復發風險相對較低,可延長覆診期,例如每半年一次。另外,康復期間必須留意自己有沒有突然出現絞肚痛、肚裡像有東西阻塞、胃口下降等,如出現以上徵狀便應盡快諮詢醫生,不要延至下一次覆診才處理。
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 較早發現腸癌 治療較容易 根治機會提高
總的來說,近年醫學界積極提倡腸癌篩查,政府亦於2016年起推出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因此近兩年已有較多腸癌在早期便被發現,治療相對較容易,根治機會也提高,這是值得慶幸的。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所採用的方法是檢測大便隱血,當此測試呈現陽性時,醫生便會轉介病人去接受大腸鏡檢查。近年美國和其他先進國家有新的指引,建議在沒有大腸癌的症狀或風險的情況下,亦應考慮在約50歲時接受第一次腸鏡篩查,以求及早發現大腸癌的可能性。
李兆康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其他文章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