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樂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2020-04-15

癌症骨轉移情況多發生於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腎癌多發性骨髓瘤患者身上。然而癌症治療日新月異,以減痛和防骨骼併發症為目標的預防骨骼相關事件的藥物(俗稱補骨針),效用備受肯定。以本地個案為例,多以補骨針加配止痛藥和放療的綜合治療,用以處理癌症骨轉移情況。臨床所見,當中約七成患者能減少疼痛,約五成可減少服用止痛藥。

癌症患者無故持續骨痛,小心可能出現骨轉移。本地最常見發生骨轉移的原發癌,包括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腎癌和多發性骨髓瘤,如不及早診斷並接受適當治療,有可能造成與骨骼相關的併發症,嚴重影響患者的癌症治療進程、生活品質甚至生存率。

一般在癌症的中晚期,癌細胞會通過血液及淋巴系統,轉移到原發部位之外身體其他的地方,並會在轉移的位置重新增生,而骨骼正是癌症最常見的轉移部位,一般多發生在脊椎骨,包括頸椎、胸椎及腰椎,另外還有肋骨、盤骨、頭蓋骨、大腿骨和上臂骨。至於肘關節及膝關節以下,則較少發生骨轉移。

減痛 防骨骼併發症為目標

當癌症發生骨轉移,臨床表現多為無故的持續骨痛,但有些患者卻會因癌細胞轉移到頭蓋骨而出現頭痛,或轉移到肋骨而胸痛,又或轉移至脊椎造成背痛。癌症骨轉移的治療目的主要是減輕痛楚,以及防止「骨骼相關事件」(Skeletal-Related Events, SREs)發生,當中包括:患者因病理性骨折而失去活動能力,脊椎受壓迫引致劇痛、頸背麻痹和肢體無力沒有感覺,以及需要做骨骼手術或骨骼放療。

打補骨針 預防及減少骨骼併發症

為避免妨礙患者整體的癌症治療進程,預防及減低骨轉移引致的骨骼併發症。現時預防骨骼相關事件的藥物(俗稱補骨針),包括雙膦酸鹽類藥物(Bisphosphonates)以及RANKL抑制劑地舒單抗(Denosumab),兩種選擇的功效,均備受肯定。

雙膦酸鹽類藥物是每三至四周一次的靜脈注射劑,地舒單抗則是每四周一次的皮下注射劑,兩者各有優勝之處,例如雙膦酸鹽類藥物費用較相宜,但腎功能較差的患者不適合服用;至於地舒單抗可用於腎功能較差的患者上,並且有研究顯示相較於雙膦酸鹽類藥物,更能延緩骨骼相關事件的發生時間,或減少發生的風險。

延伸閱讀  【骨科】膝關節置換手術輪候時間長 透明質酸注射助紓緩痛楚 | 鍾廣賢醫生

混合療法 可減依賴止痛藥

無論雙膦酸鹽類藥物或地舒單抗,均可與止痛藥、放射治療、激素治療、化療或其他癌症治療藥物合併使用。本地多採用補骨針並加止痛藥和放療的綜合治療,以醫治癌症骨轉移,臨床所見,當中約七成患者能減少疼痛,約五成可減服止痛藥。

雖然如無引起其他併發症,兩種補骨針均可長時間服用,少部份患者有可能出現血鈣過低,需要同時服用鈣片及維生素D補充劑以作補充。另有極少數長期服用的患者,顳下頜關節(又稱牙骹)可能出現缺血性骨壞死(又稱骨枯)現象,建議應保持口腔清潔、定期到牙醫檢查,可減低相關風險。

陳穎樂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相關文章

MEDcentra 醫療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