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劍邦醫生 |內科腫瘤科專科

2022-06-10

肺癌是嚴重威脅市民健康的重症,據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2017年本港有5,178宗新症,平均每年都有5,000位市民罹患,也因肺癌不易在早期被發現所以致死率甚高。關於肺癌,近年的一線檢測及治療有怎樣的發展及突破?

肺癌一線檢測及治療 吳劍邦醫生

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應做基因檢測

肺癌與吸煙、空氣污染等環境因素息息相關。少數早期確診肺癌的患者是透過體檢得知,大部分患者是由於出現長期咳嗽、咳血、消瘦、氣促、胸口痛等徵狀求醫而確診,這些患者多數已步入肺癌晚期,如果有轉移跡象還可能發生骨痛、腹痛、頭痛,更晚期的患者有機會因淋巴或血管阻塞導致頸部、手部腫脹。

常見的肺癌,大致上可分為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佔總患病率2成,患者多有長期吸煙習慣;非小細胞肺癌約佔8成,其中可再細分為大細胞癌、鱗癌、腺癌等類型。治療肺癌時若能找到基因變異及相應標靶藥物有助增加患者生機,以亞洲女性非吸煙的患者來說,大約有6至7成,而男性吸煙者約佔1至2成。但並非每種肺癌類型都需要接受基因檢測,只有在確定患者為非小細胞腺癌後,醫生才會建議進行基因檢測以尋求更精準的治療。基因檢測顧名思義就是檢測人體基因,透過分析DNA的異變,進一步了解病人身患的癌症與可能的用藥反應。

釐清基因變異有助覓得對應標靶藥治療肺癌

10個肺癌患者可能有10種相異類型的肺癌,肺癌最常見的基因變異包括EGFR、ALK,掌握基因變異便有助於覓得對應的標靶藥,透過該藥對基因變異癌細胞的特殊功效,不但治療反應率高,過程中相比全身性化療所引發的副作用也較為溫和。這類病人中無惡化存活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及整體存活期(Overall Survival)都比較高,預後也相對理想。

延伸閱讀  認清癌症基因變異 罕見癌症解困局 

針對EGFR、ALK這兩種基因變異的標靶藥已從第一代、二代發展至第三代,這些藥物各有特點,常規上多使用第一代藥物;EGFR基因變異中較罕見的突變點可用第二代藥物;現時第三代標靶藥亦可作為一線治療,除了提高無惡化存活期之外,它具有突破血腦屏障的藥物機理,對癌細胞已轉移至腦部的患者療效尤佳。所謂血腦屏障是指人腦與血液間的一道屏障,可阻止有毒物質經由血液進入腦部,這道圍籬除了擋下大部分物質也會將腫瘤藥隔絕在外,因此能否穿越屏障對腦部投藥相當重要。至於治療ALK基因變異肺癌,新一代標靶藥同樣能通過血腦屏障阻止癌細胞在腦部擴散,讓這類患者常面臨的肺癌上腦情況得到控制,而對舊式標靶藥出現抗藥性的患者,亦可使用新一代標靶藥延長無惡化存活期。

在常見的EGFR、ALK基因變異之外,ROS1、RET、MET等基因雖然較不常見卻也會驅動肺癌基因變異,這些基因多數已有相應標靶藥,而HER2變異儘管尚未有針對性藥物,患者接受原本用來治療HER2型乳癌的標靶藥後亦有一定療效。現時醫學界持續開發着不同的標靶藥,有望協助患者對抗各種基因病變誘發的肺癌。另方面,找不到驅動癌基因或沒有適合標靶藥的患者,就要接受手術、化療或電療,醫生也會建議患者接受PD-L1蛋白水平檢測,若水平高過50%,患者以免疫療法作為第一線治療,或採免疫療法結合化療的方案,治療成效往往優於單純化療。

血液檢測兩天有結果  及早發現肺癌擬定治療方案

就肺癌整體治療趨勢來說,基因檢測無疑是抗癌的利器,了解基因病變才能對症下藥。肺癌的基因檢測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抽取腫瘤組織,適合身體可以負荷活檢穿刺的患者;一種是相對無創的血液檢測,以最常見的EGFR來說,血液基因檢測結果約莫2天出爐。另方面還有小型針對肺癌基因檢測的組合,檢測後約3至5天便知結果,可幫助醫生儘快擬定治療方案,適合急於了解基因變異類型的患者。

 

吳劍邦醫生Dr. NG Kim Pong Kenny
 
吳劍邦醫生 |內科腫瘤科專科
 

延伸閱讀

MEDcentra 醫療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