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怡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2020-02-18

位列婦女常見癌症第七位的子宮頸癌,患者因症狀不明顯,故確診時大多已錯過手術根治的時機,而放射治療是主要治療手段。近年臨床研究發現,同步放化療後再進行近距離放射治療,可以局部控制腫瘤的機會增加至逾九成,存活率亦比單次放療明顯改善。

化療放療 縮小腫瘤

早期子宮頸癌可以用手術切除,但若腫瘤體積超過4cm或癌細胞入侵子宮頸旁的軟組織及淋巴組織,由於手術「切唔清」,需改用非手術的處理,包括化療及放射治療,希望能夠帶來治癒的效果。

延伸閱讀  【泌尿科】【前列腺癌治療】前列腺癌靶向治療最新發展 | 崔家倫醫生

治療通常會分兩階段進行,首先是同步放化療,即同時進行化療及放射治療(俗稱電療),藉以先行縮小腫瘤。至於第二階段則會進行近距離放射治療(Brachytherapy),做法是將帶有輻射物質的器具,經陰道放到子宮頸的位置。

近距離放射治療(Brachytherapy) 減少附近組織的傷害

近距離放射治療(Brachytherapy)可以令腫瘤接觸到高劑量的輻射,而對附近正常組織的傷害則可減至最低。臨床研究顯示,兩階段治療可以提升存活率,帶來更理想的效果,故近距離放療是治療子宮頸癌重要環節之一。

近年用磁力共振的影像導航的近距離放療技術,相比傳統X光方法,不但能夠集中劑量在腫瘤而減少副作用,更能提升劑量,增加根治機會。儀器更備有特殊的「插針」技術,當醫生發現腫瘤位置有偏移時,可以插入針棒,從而擴大高劑量放療的範圍,覆蓋腫瘤,以獲取更理想的治療效果。

配合磁力共振導航放療 焦聚腫瘤 減併發症和副作用

此外,放射治療技術近年已不斷創新,包括有強度調控定位放射治療(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以及磁力共振導航放療等等。

延伸閱讀  癌症風險系列(8)--食物和癌症風險 | 林泰忠醫生

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的放射線從不同角度進入腫瘤位置,有助分散對周邊正常器官的影響,而磁力共振導航則可以令輻射更準確及集中聚焦腫瘤,這技術不但可以提升療效,以及減少刺穿組織等併發症,更可減少腹瀉、尿頻或影響骨髓等副作用。

子宮頸癌屬十大女性致命癌症 注射HPV、定期柏氏抹片檢查

子宮頸癌在本港女性致命癌症中屬第9位,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顯示數字,2017年新症有516宗,至於死亡人數,2017年共有150名,佔女性癌症死亡人數約 2.6 %。子宮頸癌的死亡率雖未有太大變化,但反映患者需要更有效的治療方案,並且要做好各項預防措施。

除了注射人類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的疫苗之外,有性經驗的女性定期進行子宮頸癌篩查,即柏氏抹片檢查,有助發現癌前或早期病變,是預防子宮頸癌的最重要一環。

張天怡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