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嘉賓:李宇聰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講座後新聞稿發布日期:2019-12-17
(講座日期:2019年12月7日14:00-16:00)
隨著醫學進步,癌症治療已步入精準及個人化治療的時代,以本港頭號癌症殺手──肺癌為例,利用次世代定序技術可一次過偵測逾三百個癌症基因,幫助醫生篩選及尋找最適切的治療方案或臨床試驗計劃,不但可避免拖延治療,更可善用有限的資源,為病人爭取最大的益處。
肺癌在2017年便有逾5100宗新症,接近3900人死亡。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宇聰指出,肺癌患者普遍較遲才發現患病,多達六成人確診時已屆第三或四期的較晚期階段,而傳統治療的療效相對較低,故此肺癌多年一直穩佔癌症頭號殺手的位置。
精準治療對抗頭號癌症殺手
幸而,除了手術、化療及電療等慣用治療手段外,標靶藥物不斷推陳出新,以及免疫治療等,令肺癌患者的存活期顯著延長甚至根治,更重要是次世代定序技術面世後,癌症治療尤其是肺癌的治療,開始走向精準治療的方向,可能扭轉這情況。
李醫生解釋,精準治療在基本檢查外,會研究癌症細胞的特性,然後再使用相關治療方案,例如肺腺癌便有逾六成病人,有EGFR、ALK、KRAS及ROS-1等林林種種的主驅動基因突變,可以利用針對性的標靶藥物,幫助控制病情。同時,若常用治療不見效或沒有適合的治療時,基因檢測或有助找到一些可行的治療方向。
他又稱,若檢測後確認不適合標靶治療的肺癌病人,就可考慮利用化療加免疫治療作聯合治療,都有助提高生存率及無惡化存活期,甚至帶來根治的機會。
伴隨式診斷引領治療方向
次世代定序技術可以檢測逾三百個癌症相關的基因,檢測速度較以往加快數萬倍,約三至四星期便有全面結果,做到全方位癌症基因分析的效果,配合美國FDA認證的伴隨式診斷,成為治療癌症的第一步。
李醫生表示,分析報告會列出患者是否有相關的癌症基因突變,以及適合使用的藥物,同時亦會搜索相關的臨床研究資訊,這樣醫生便可立即進入治療癌症的第二步:選擇適合的藥物為患者進行治療。
他提示患者宜盡早進行基因檢測,尤其是擴散性患者,若等傳統治療失效後才做,要數星期才有結果,可能會耽誤治療的時機。一般癌細胞檢測都需要採用活組織進行,但有時活組織未必夠用,也可以抽血進行。
多與醫生溝通 助減負擔
例如五十多歲的黃先生,抽取的肺癌組織進行EGFR基因分析,結果呈陰性,惟已沒有足夠組織再做檢測。於是在醫生為其抽血,利用液體活檢進行次世代排序檢測,終發現腫瘤有ALK基因變異,適合使用相關的口服標靶藥物治療,病情成功受控至今已超過三年,至今病情仍然穩定,可如常生活。
李醫生表示,明白抗癌治療比較昂貴,可能會為病人帶來擔憂,產生「財政副作用」,建議病人可與醫生好好溝通,讓醫生能夠進行適當的「投資」,將資源投放在最具效益的治療,並可透過準確調整藥量、參與臨床研究,以及藥廠的資助計劃,幫助減輕病人的負擔,又能得到適切的治療。
當日講座內容:
隨著醫學新發展和進步,現在醫生可以通過【全方位癌症基因分析】對腫瘤患者的生物特性及基因變異有更全面和準確的掌握。因此,醫生能夠利用各種針對特定基因變異的標靶藥物以對症下藥,為腫瘤治療創造更多的可能性,讓其療效超越傳統化療,從而達至最個人化和最精準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