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4月 28日)
每個人都會經歷情緒高低起伏,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清晰分辨自己或身邊人是否出現情緒問題,而醫生會見患者及照顧者時,亦發現不少有關抑鬱症等情緒病的誤解及迷思。其實抑鬱症並不是泥潭深淵,坊間的誤解或因對抑鬱症的認知不足,只要對它有足夠認識,就可以用正確的方式妥善處理,幫助患者逐步走出「情緒困局」,以下將一一拆解常見迷思。
抑鬱症迷思一:抑鬱症只是「不開心」?並未界定為醫學上的疾病?
不少人誤認為抑鬱是指「非常不開心」,只是受心理因素影響的情緒波動,但其實抑鬱症是一個與腦內分泌有關的生理問題,而非單純因患者「鑽牛角尖」而致情緒低落。抑鬱症是由於腦內分泌物出現異常,令神經傳遞物的活動失調。與其他疾病一樣,抑鬱症需要經過醫生專業臨床診斷,在醫學上亦被界定為疾病,醫生亦會按病情制訂治療方案。
部分情況輕微的患者或會先接受心理治療,但一般患者均需配合藥物治療。由於各患者情況有別,當出現症狀時應盡快諮詢醫生意見,及早制訂適切治療,以免進一步演變成重度抑鬱症,甚至是頑治型抑鬱症。
抑鬱症迷思二:只要減輕壓力,抑鬱症可以不藥而癒?
任何人士都有機會患上抑鬱症,全球約5%人患有抑鬱症,當中包括男女老幼,並無年齡性別之分。導致抑鬱症的部分原因有機會與周圍環境所產生的壓力有關,患者的正常機能受到影響,以致突然不能處理平時可應付自如的事情。
然而單單改善環境因素,症狀並不會即時痊癒,在處理引發抑鬱的相關因素後,亦需紓緩抑鬱症導致的生理病徵。
抑鬱症迷思三:求診後會否如電影描述般需強制住院治療?
很多年前,藥物選擇較少,且起效時間較長,因此未能有效即時處理抑鬱症引發的緊急症狀,例如:嚴重患者產生的自殺念頭,導致以往治療需強制患者住院以便監察情況,並防止患者在外發生危險。但隨著近年醫學發展,現代治療方針以社區治療為主,讓患者繼續在原有環境生活,同時接受有效藥物治療,盡量讓他們過著正常生活。
抑鬱症迷思四:抑鬱藥物並沒有任何功效,只是「安慰劑」,即使服藥後有好轉亦只是心理作用?
抑鬱症的處理機制與糖尿病相似,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分泌不足,如想管理好病情,就必須有效控制胰島素分泌。而抗抑鬱藥正正針對不同腦內分泌系統的機制,當中起效時間亦各有不同。抑鬱症的抗衡機制主要分成兩種:針對以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為主的傳統單胺系統,以及針對谷胺酸系統為主的新型噴鼻式藥物,由於起效速度較快,有助處理緊急狀況,可配合傳統口服藥物使用。而藥物並非只有單一功能,部分藥物可同時抗焦慮、提升動力及降低自殺風險等。惟傳統藥物需要一定時間發揮功效,以致患者以為藥物無效,誤解只屬「安慰劑」。
患者在治療期間應給予耐性,跟從醫生指示用藥,否則治療依從性不足會影響病情。如有疑問應與醫生商討,尋找最合適的解決方法,在任何情況下亦不應自行停藥或減藥。